时间:2024-11-13 浏览量:
来源:河南日报网
□丁新伟
“陌生人社会”是如今城市小区的标签,邻居之间一旦有矛盾解不开,“城门失火,伤及池鱼”是大概率事件。今天,“上海一居民连开5年震楼器”成为网络热搜, 触碰了大多数人的痛点。
上海浦东新区上南花城社区,有一幢楼的居民们不约而同地做着同一件事,家家户户屯着一大堆耳塞。因为与楼上602室发生矛盾,502室住户一怒之下使用了震楼器,这一震就是五年。602室居民曾经用敲击地板等方式反击过,但随即招来更大的报复,加上邻居抗议,只能偃旗息鼓。其他居民也上门同502室住户沟通过、砸过门、报过警、拉过电、信访过、投诉过、打过官司、写过联名信、制定过楼组公约,效果却是“然并卵”。就这样,该楼居民在震楼器的24小时不间断震动中,躺枪五年、痛苦五年。
“两户人家的邻里矛盾为何要殃及全楼?震楼器为什么随手就能买到?法律难道拿这种行为就毫无办法?他们何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?”在该楼居民对记者发出的连环追问里,不仅有风暴的味道,更问出了小区居民如何愉快相处的大问题。
上网搜了一下,关于震楼器的信息真是不少。电商平台上店家打出这样的广告,“三合一震楼器,震动+敲打+音响,多套套餐可选”;有过使用体验的网民纷纷点赞:“楼上素质差,每天三更半夜发出各种噪声,多次沟通无效后,用了几次这个宝贝,如今安静多了”。浏览了震楼器的工作原理,才发现这是“伤敌一千、自损八百”。按在天花板上的震楼器电机启动后,用高频震动引发楼上物体共振产生噪声,给楼上住户发出“做个安静美男子”警告,从而实现双方的友好共处,自己也要承受一定的噪声。
没有人愿意以邻为壑。尽管很多人动用震楼器,是沟通失败后的被迫放大招,却种下了邻居之间不信任与敌意的种子,一旦有摩擦,难有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的温良谦让,多是以怨报怨的互相伤害。在人口高密度且陌生人居多的小区,邻里之间的物理距离大多是一墙之隔,两家人因为矛盾擦除的火花,就用震楼器的方式解决,很容易燎到局外人,放大不友好,伤害性极大。
小区是我家,和睦靠大家,这个道理人人都懂,这样的小区人人都心向往之。上海这个小区一幢楼的居民,苦于飞来的震楼器之祸五年之久,让围观的网友吐槽不已,可见在小区治理上,道德只是软限制,法律才是硬约束。曾经,养狗引发的纠纷、广场舞带来的冲突、高空抛物的任性,让小区居民“互怼”,源自一些人遇事就把道德和公共利益放两旁,把个人权利放中间。在养犬条例出台、高空抛物入刑后,昔日的诸多小区管理难题不再,再次证明一个常识:道德的归道德,法律的归法律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理法》第五十八条之规定,对于故意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,第一次给予警告处罚;警告后仍不改正的,将对其处以200元以上、500元以下的罚款处罚。既然震楼器24小时工作,锁定证据不是问题,完全可以锁定一次罚款处罚一次。
派出所民警不知道上门处置过多少次,但就是因为取证难,不能固定证据,无法对其进行强制措施;检测机构表示,被噪声检测的对象,必须是单位,比如工地、工厂之类,不能是个人,通过司法渠道解决也走不下去。相关部门对震楼器神一般存在五年的无奈,凸显着执法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。
本文来自【河南日报网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。